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那一天,我在克羅埃西亞撞船


新年時刻,跟大家分享一個半年前的小故事。
我是一個很常犯錯的人,但常犯錯的原因並不見得是因為不用心,或者重蹈覆轍 (當然,也是有這類型的錯誤,但我想我很願意調整)。我常犯錯,是因為我常嘗試新事物,而嘗試新事物的失敗率總是比做熟悉的事物高。
去年,從來沒有去過歐洲的我,打算趁著特休假去闖闖。幸運的是剛剛好遇到土耳其航空開始直航台灣,所以就去了一趟土耳其+克羅埃西亞的9日行。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給台大醫學系新生的四個建議

       前些日子,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先生在「第一志願的迷思」一文裡引用我書裡面對於台大醫學系的觀察來談我們應該勇於思辨、選擇自己心目中的第一志願。但現實來說,我覺得,這真的對於一般台灣家庭實在太難。比較有可能的狀況是,當一個年輕人18歲,在法律上算成人後,更多建立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進而決定自己的人生。因此,本文是寫給那些剛進入所謂傳統台灣的第一志願「台大醫學系」的新鮮人們,作為參考。

台大醫學系的光環往往吸引
追求穩定生活與社會地位的家長、學子,
但其實最重要的還是
自己對自己的認識與能力養成。

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

致關心自己與家人健康的台灣公民


from Wikipedia, Cardiac Surgery

離開醫療圈已經快整整兩年了,現在的我更多是用「我是病人家屬」或是「我是一個會生病的人」的角度,來看台灣的醫療問題。

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2025教育想像:個人化教育-回應「網路智慧新臺灣政策白皮書」

文:財團法人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方新舟
財團法人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呂冠緯
2015/4/24(五),行政院毛治國院長到台東縣桃源國小視察偏鄉網路環境改善的狀況,我(冠緯)也應邀去分享均一教育平台的經驗。我們很高興院長注意到偏鄉學校網路頻寬的問題,同時也逐步注意到「無線網路環境」與「行動載具」的需求,但我們更要呼籲政府必須要有長遠的願景,而這個願景應該要在最新即將公布的「網路智慧新台灣政策白皮書」裡論述。
冠緯與院長分享老師如何運用行動載具來使用均一教育平台的教練功能,觀察孩子卡住的地方在哪。
網路智慧新臺灣政策白皮書」是政府面對網路時代快速變化的回應,國家確實需要上位計畫才能有效發展,而政府願意開放多元溝通管道的做法亦值得肯定。就內容而言,本白皮書簡介中提及「以前瞻開放為理念」,然而細觀「數位教育」部份,對未來趨勢缺少想像,不夠前瞻;對台灣民間發展現況了解不清,不夠開放。

2015年3月6日 星期五

你不能不認識的金墉!

這個金墉並非那個金庸。他是一個韓裔美國人,是現任世界銀行的總裁,也是前長春藤名校 - Dartmouth College的校長。

你可能很難想像,他原本是一個醫師,而且是肺結核的專家。同時,他也是一位人類學博士。這樣的人,怎麼會變成世界銀行總裁 - 一個大多以財經背景見長的人會勝任的位置。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ki/金墉
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2015年2月22日 星期日

從Khan Academy看未來教育

"Our hope is that Khan Academy can ... make it (education) more ubiquitous, like clean drinking water and shelter, and really just a fundamental human right."

Salman Khan, Founder of Khan Academy 2014.6.26 @ NASA

可汗(Khan的中譯名)在去年一場NASA的演講裡面提到,可汗學院的目標是讓教育更普及,像是乾淨的飲用水或者可以居住的地方,因為受教權真的是最基本的人權。

可汗,一個MIT電機資工背景出身的高材生,如今卻在全世界的教育界引領風騷,到底是什麼樣的技術洞見,讓教育家所謂「均等的教育機會」不再只是理想,而是可達成的真實。

很多人對於Khan Academy的理解還保留在2011年那場驚天動地的TED talk (連結),或者是「比爾蓋茲最喜歡的家教老師」。但事實上,四年後的今天,Khan Academy早就不只是「放置上千支教學短片的網站」,甚至,也早已超越互動式練習題、徽章制度與教練系統。

Salman Khan和Bill Gates在2011年的TED同台
(取材自http://www.agencialooknfeel.com.br/blog/wp-content/uploads/2014/08/khan-gates.jpg)

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跨越翻轉教學的鴻溝-5:翻轉是契機 但有鴻溝要跨越

        承如本文開頭所提,台灣今年的翻轉盛況確實難得一見,然而,盛況如何延續與擴大其實是一個大問題。熟悉科技創新產品的人都知道,有一個著名的曲線叫做Adoption Curve(如附圖二)。它指出在面對一個新科技或者新方法時,大眾接受的情形大約分成幾個族群,包含創新者(Innovators)、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早期大多數(Early Majority)、晚期大多數(Late Majority)、不願改變者(Laggards)。這五個族群剛好配搭所謂的常態分佈曲線,分別佔全體的2.5%13.5%34%34%16%。也就是說任何新的科技或方法若想打入大眾市場必須先輩創新者、早期採用者接受,接下來要進到早期大多數。

附圖二:科技界常見的Adoption Cu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