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man Khan, Founder of Khan Academy 2014.6.26 @ NASA
可汗(Khan的中譯名)在去年一場NASA的演講裡面提到,可汗學院的目標是讓教育更普及,像是乾淨的飲用水或者可以居住的地方,因為受教權真的是最基本的人權。
可汗,一個MIT電機資工背景出身的高材生,如今卻在全世界的教育界引領風騷,到底是什麼樣的技術洞見,讓教育家所謂「均等的教育機會」不再只是理想,而是可達成的真實。
很多人對於Khan Academy的理解還保留在2011年那場驚天動地的TED talk (連結),或者是「比爾蓋茲最喜歡的家教老師」。但事實上,四年後的今天,Khan Academy早就不只是「放置上千支教學短片的網站」,甚至,也早已超越互動式練習題、徽章制度與教練系統。
Salman Khan和Bill Gates在2011年的TED同台 (取材自http://www.agencialooknfeel.com.br/blog/wp-content/uploads/2014/08/khan-gates.jpg) |
可汗學院利用最新的技術Big Data和Machine Learning (大數據和機器學習)來打造出新的演算法,透過人工智慧分析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肯定學生的「努力」。一般的教育體系頂多能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 (姑且不論整個評價系統是否有問題),但對於學生是否有「試著解決自己原本不會的問題,經過的試誤的過程,最終學會的整個觀念」的瞭解卻不多。可汗學院了解到,唯有在肯定「學習成果」與「學習過程」兩個向度裡取得平衡,一個學習者的潛能才有機會完全被開發。最近可汗學院所推出了Learn Storm就導入了"Growth Mindset"這個Stanford教授Carol Dweck的學習心理學理論,也就是即便人的才智有天生的不同,但基本上所有人都有可能在一定的努力程度下學會大部分的事物。因此"Hustle"(努力程度)就變得非常關鍵。他們讓所有參與在這個Program裏的學生、學校與城市進行競賽,不僅排出精熟技能數的排名,同時也依照Hustle的程度來排名,鼓勵努力的學生、學校與城市。
可汗學院按照學生、學校、城市在「精熟技能」與「努力程度」上的表現進行排行 |
幾天前Salman Khan跟Google的執行董事Eric Schmidt在Google進行了一場精彩的分享與Q&A,在下面的影片裡,可汗把Khan Academy定位成"Mindset Altering Tool",也就是學生透過在Khan Academy學習的過程中把對自己學習能力極限的認知給打破,讓學生開始相信"I can learn anything." 也就是說,可汗學院已經不只是學生的學具、老師的教具,甚至可以幫助學生透過整個學習歷程來改變自己對自己學習潛力的想像,這是多麽了不起的事情。
影片中,有非常多Google工程師提出有趣且尖銳的問題,其中一位女性工程師就提到「可汗學院是否能教大家寫作?」可汗的回答非常發人深省,他說:「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這個功能,但其實再給我們一段時間,我相信是可以做出來的。你看看現在可汗學院上的軟體學習平台,你就會明白我們如何透過『所見即所得』以及『同儕互評』來讓大家學習coding,而寫作其實和coding有相似之處,因此我們相信也可以用相似的機制來做出『寫作學習平台』,可汗學院也有機會跳脫數理科為主的框架。」
因此,千萬不要因為可汗學院現在的限制就小看它的可能性以及在教育上的影響力,而要看這些頂尖的跨界人如何往未來思考。
另外,如果你對可汗學院還不是很熟悉的,我建議你可以不用看TED Talk了,因為四年前的東西在網路的世界裡早就是outdated。請看可汗去年在NASA的40分鐘演講與20分鐘現場互動,你可以更快、更深入地了解可汗學院。
裡面提到一個相當動人的故事:有一位在高中學習幾乎中輟的學生,因為使用了可汗學院學習後,整個人的學習動機都提昇起來,後來甚至考上鼎鼎有名的Princeton大學,主修資工。故事還沒有完,這位優秀的學生最受申請了可汗學院internship,不僅獲得錄取,而且表現優異。我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曾經受益於可汗學院的優秀學生」也會加入可汗學院,繼續透過教育造福下一代,而這樣的良性循環不正是高度發展的國家與文明最希望看到的嗎?
當初Charlie考上Princeton時錄製了一支感謝影片給可汗學院,如今他是可汗學院的實習生, 而且在可汗於NASA演講的當天,接受全場觀眾的歡迎! |
這提醒我們面對科技興起時所應保有的一個很基本的態度,就是善用工具,但不落入非黑即白、過猶不及的極端裡。有些教育者因為科技暫時沒有辦法做到所有事情,就排斥、批評科技,這樣的教育者是最有可能被科技取代的,因為科技明明就可以幫忙處理一些重複性高、需要紀錄、分析的事情。美國的翻轉先師Jon Bergmann提到,「如果你擔心會被影片取代,那麼你就應該被取代。」另外一種極端則是過度依賴科技,卻忘記師生的互動、學生之間的同儕效應是啟發學生的關鍵,畢竟教育還是「以人為中心」的。
未來的教育絕對會因為網路科技的興起而有劇烈的變化,就像印刷術的出現造就一波知識普及的革命。當美國已經在談「分析出學生努力程度的演算法」時,如果我們還只停留在「線上學習只是看影片」的層次,我們就真的落後太多了。
身為誠致教育基金會的執行長,在與團隊懷著「創建最好的華文K-12線上學習平台」理想建置均一教育平台時,我衷心希望能有更多優秀的跨界人、工程師加入誠致的行列,與教育界裡優秀、熱血的老師們一起打拼、學習,一起為台灣甚至是華人均等、一流的教育夢努力。
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剛看完 fireside chat。對我來說最大的亮點在於改變 mindset 一點他提到 "...a lot of what we're trying to think about as a team is in our product, in everything we do, can we do little interventions..." Khan Academy 往這個方向發展著實令人興奮。
回覆刪除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