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跨越翻轉教學的鴻溝-3:為什麼要「翻轉教學」?

        教育是最不適合趕熱潮的領域之一,要有清楚的哲學與策略。許多人以為「翻轉教學」僅是曇花一現,很快地教育界又會回到過往100年都沒有大變化的教學模式,但實際的情形是「翻轉教學」不只是一個流行的名詞,他絕對是未來教育的趨勢。怎麼說呢?
翻轉教學將是全球未來的教育趨勢。圖為筆者受邀至新加坡分享為何為翻轉教學進行教學短片錄製。


        談教育不能不提教育大師杜威,在其著作《民主與教育》提到:「任何直接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教育只能藉環境來間接達成。」這一語道破現在台灣教育的困境。在過去100年,我們為了追上歐美國家,因此需要快速的提升知識水平,因此「填鴨式」教學成為最有效的方法。快速的重點整理、大量的知識灌輸,確實讓我們的國民教育素質有快速地提升,而在經濟上也因著有效的代工模式,經歷的「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然而這種嘗試用「直接」的方式達成教育只能說是特效藥,到了一定階段就很難再進步。原因是,填鴨式教育的基礎假設時,老師教了以後,學生就學的會,但這個假設根本就不成立,因為思考力與創意等重要能力完全無法用直接教的,只能間接透過環境的塑造,老師的引導幫助學生慢慢建立。歐美的教育相當注重這一點,因此在中小學時代,亞洲國家的數學、科學成績往往傲視群雄,但進到大學、研究所領域後,我們卻往往上不去了,因為我們的學生習慣「老師把知識整理好」,然後直接吃。當到了大學以上的階段,自己分析、評估、連結的能力越來越重要,而創新更是進入社會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台灣現在站在產業轉型的十字路口,因為過去擅長的代工隨著中國與東南亞更便宜的人力興起,我們已沒有太多優勢,但要往產業價值鏈的上游移動則需要更高階的能力,如果沒有從小培養,我們怎麼可能渴望即將進入職場的年輕人擁有這樣的可能性。

        韓愈在《師說》寫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表示身為教育人,我們在傳承生命的道理、教授知識與解決學習者的疑惑中要達成平衡。然而,現在的教育模式大多被授業綁架了,所以學生只學會被動地聽,沒有因為老師沒有時間解惑,因此也不懂得怎麼提問;老師沒時間分享更深的人生道理,所以學生沒有知識以外的刺激,在思考上容易窄化。不過翻轉教學後就完全不一樣了。

如果你去過張輝誠老師的教室,觀看輝誠老師如何「藉環境來間接達成訓練學生帶著走的能力」你就會明白翻轉的威力。輝誠老師將所有授課內容轉化成講義上清楚的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學,因為閱讀的速度遠快於老師講課的速度,緊接著,透過精巧設計的問答題,讓學生思考、整理所吸收的內容,並且透過表達將想法進行輸出,如此輝誠老師便可直接知道學生理解的程度與思維的深度,進而可加以引導、補充。整個課堂裡,輝誠老師藉由教師角色的轉變,從台上的權威,變成主持人、學生身旁的引導者,成功營造出學生最佳的學習環境。雖然整個知識傳遞的過程看起來很「間接」,但實際上,學生反而學得最扎實最深刻。

許許多多的老師到中山女高張輝誠老師的教室觀課,透過開放教室,讓老師們之間的交流更加活絡!

如果你有機會看看鍾昌宏老師的翻轉教室,更會明白,透過學生利用課堂外的時間自學教學短片,老師成功地把「授業」搬出課堂外,而讓課堂內可以進行更多深入的活動,並且聚焦在解決學生的問題。這些國中生在學習國中生物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知識,更重要的是養成了問問題、研究問題、討論問題的能力。鍾昌宏老師因為自己本身是彰師大的博士候選人,在其研究中也顯示透過翻轉教室,學生的認知領域、情意領域與技能領域都比對照組有更好的表現。

我們從修訂過的布倫姆教育目標分類(Revised Bloom Taxonomy,如附圖一)可以知道,從低階到高階的目標依序為記憶(Remember)、理解(Understand)、應用(Apply)、分析(Analyze)、評估(Evaluate)、創造(Create)。台灣的中小學教育大多專注在前兩項,偶爾透過一些專題可能會延伸到第三項,但我們清楚知道,如果一個學生畢業後只懂得記憶與理解,他會非常容易被電腦與機器人取代,因此翻轉教學的目標是在教室外或者用少量的教室內時間有效地達到訓練學生前三項的能力,而在課堂內,則是透過老師的教學專業來訓練學生更高階的能力。實務上到底要怎麼做呢?我們可以從有名的學習金字塔理論(Learning Pyramid,如附圖一)找到一點蛛絲馬跡。

附圖一:布倫姆教育目標分類與學習金字塔

這場在美國緬因州伯特利的國家訓練實驗室(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 Bethel, Maine)所進行的實驗顯示,經過不同模式的教學,學習效果不盡相同。結果如下:教學(Lecture)5%、閱讀(Reading)10%、視聽(Audio Visual)20%、示範(Demonstration)30%、小組討論(Discussion Group)50%、實作(Practice by Doing)75%、教別人(Teach Others)90%。當然,畢竟這個實驗是在1960年代做的,實驗設計是否就符合一般課堂的教學情形難以定論,而學習效果5%實質代表的意義也有所爭議,但我們從自身的學習經驗中應該會同意,隨著學習者的主動權越多,學習位置越高,從接受者、到平行討論者到教導者,其學習成效就越好。因此,當我們想盡辦法在課堂內讓學生進行討論、實作,甚至讓同學能彼此教學時,學生的學習成效就越好,而且透過這樣的教學模式更有可能訓練學生創造、評估、分析、應用的能力。(關於學習金字塔的爭論,可參考這一篇文章,有進一步的辯證)


由此可見,翻不翻轉其實已經不是單純的教學方法問題,而是國家競爭力問題,我們能不重視嗎?

1 則留言:

  1. 針對任何對象進行二十四小時,行蹤偵查攝影拍照存證。對委託人絕對安全保密。
    http://www.detecttw.com/service.htm

    回覆刪除